宝宝生出了后,爸爸妈妈总是对宝宝看也看不够。睡着后、洗澡时,都恨不得把娃每一个旮旯都检查得仔仔细细。
很多家长发现,宝宝耳朵旁边都有个小孔,有时还会有液体流出,闻起来臭臭的,这到底是什么?要不要紧?
今天丁香妈妈就来给大家说说这个「神秘的小孔」。
耳朵旁的小孔是什么?
图片来源:网络
某些地方的民俗认为,耳朵上的小孔是「好运」的征兆,代表这宝宝有智慧有福气,叫这个小孔「耳仓」。
寓意很好,但其实和孩子聪明不聪明没什么关系。在医学上,这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,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。
耳前瘘管的小孔多开口于耳前,少数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、耳屏及耳垂,瘘管深浅长短不一,几乎所有瘘管均与耳软骨的软骨膜相连。
目前认为耳前瘘管的发生与遗传有关,我国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率为 1.2%,其中大部分为单侧发病。
发现有宝宝耳朵有孔
千万不要这样做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大部分耳前瘘管宝宝一般无症状,按压时可有少许稀薄有微臭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样物溢出,局部可有瘙痒不适,发生感染后瘘管局部及周围组织可出现红肿、疼痛,脓肿。
若宝宝年龄较小,发生感染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。
平时在护理宝宝的时候,注意不要这样做:
不要挤压,保持局部清洁,避免感染;
不能用异物戳小洞,发生感染后,不要自行挑破脓肿;
洗脸时,要用清水清洗下耳朵前后,洗完后,用棉签把周围的水擦拭干净,但不要太用力。
不小心感染怎么办?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多数学者认为耳前瘘管无症状时,不需治疗。
一旦出现红肿流脓感染严重则需手术治疗,完全摘除瘘管是防止复发的唯一有效途径。
一般来说,耳前瘘管的治疗方法是:
1. 发生急性感染,或因感染引起皮肤破溃者,应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反应后再行手术;
2. 局部有脓肿形成,应先切开引流,待炎症反应控制后再行手术;
3. 局部清创换药至痊愈。
你来啦,又到了水瓶座小编叨叨小知识的时间,今天说上火。上火也算是万年背锅侠了(和缺钙是难兄难弟),宝宝有点什么小症状都适用。老年人尤其爱念叨这个,然后还得拿各种偏方给宝宝去火。首先,现代医学没有上火这个概念。其次,常说的上火症状,其实都有相应原因和正确处理方法,不是多喝点水去去火就能解决的。最后,小编要说,我们今天不纠结这个火到底在哪,但应该搞清楚,宝宝出现症状时,如何找到准确原因,采取正确处理方
天气越来越冷了,小区里、幼儿园里,恨不得十个里有八九个在咳嗽。然后大部分时候,家里的画风是这样的~咳嗽怎么还没好啊,都一个礼拜了!(咳嗽本来就好的很慢)白天明明好好的,怎么一到晚上就咳个不停?(本来就是晚上容易咳嗽)xx偏方有没有用啊,要不还是喝个止咳药水吧~(都,没,用)嗯,以上对话,耳熟伐?专治各种不服气的老妈子又来了,看完今天的文,你就跟我一样淡定,可以继续工作了。首先,别方,咳嗽,它不是病
为什么会有鼻涕?鼻涕虽然看着恶心,但实际上鼻涕对我们奉献颇多呢。1)鼻涕可以湿润呼吸道,湿润吸入的空气,让你感觉舒服。2)鼻涕是整个鼻腔粘膜的保护层,防止粘膜干裂,受到损伤。3)鼻涕可以粘住进入鼻腔的病原微生物、粉尘等,避免它们进入肺里,侵害我们的身体。妈妈们可以通过宝宝鼻涕的颜色、浓度等变化初步的诊断是什么病症在纠缠宝宝:1清水样鼻涕过敏性鼻炎:如果宝宝流清涕并伴有鼻塞、鼻痒、打喷嚏等症状,尤其
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经常哭着拽耳朵、发烧、听力降低、拒奶、耳朵疼痛或有异味,甚至耳朵里流脓的话,那就不得不怀疑一下,宝宝是否患了中耳炎。对宝宝来说,中耳炎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。最新调查显示,62%的宝宝曾在1岁以内患过急性中耳炎,3岁以内的比例竟达到了83%。然而,中耳炎却不像感冒,发烧,咳嗽那样一下就能看出来,再加上小宝宝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,因此家长往往不容易察觉。宝宝为什么容易患中耳炎呢?1细菌
新生宝宝睡觉时老是一惊一乍的,有时候正睡得好好的,突然俩手就抓起来,像是做什么噩梦似的,好像总是睡不踏实。家里老人会说这是被吓着了,真的是这样吗?宝宝睡着时稍有点动静,身体就会一激灵,有时还会睁开眼睛,胳膊和腿往外伸展,然后两只胳膊交叉抱在胸前,松开时还会啼哭起来,这些现象就叫做惊跳。这种惊跳是正常的,是宝宝自我保护的反应,新妈妈不用担心。产生惊跳反应的原因1、来自于本能防御不仅仅是新生的小宝宝,